发现乡村阅读榜样⑦|欧阳恩成:以书为犁,耕耘乡村文化田野
发布时间:2023-08-18 11:51:37 来源:红网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实习生 颜唯佳


【资料图】

“我是一个小学生,普通话不会讲……”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操着浓重的乡音说道,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真诚微笑,不大的眼睛却总是炯炯有神。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是邵阳市隆回县七江镇建华学校的退休教师欧阳恩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学生”,却将乡村的阅读事业作为自己退休后最光荣、最神圣的工作。

播种,为邻里万家飘书香

欧阳恩成,1953年5月出生,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知识和帮助他人的决心。2008年9月,建华村农家书屋成立,但由于条件有限,农家书屋当时并未开放。彼时的欧阳恩成还在管理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得知情况后,他主动提出担任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自从担任起管理员起,欧阳恩成便开始思考:“如果每个农户家里都有一个书架,那该多方便啊,这样以后乡亲们吃饭也可以看书,休息时间也可以看书……”一个设想在欧阳恩成心中产生了。

“以建华农家书屋为中心,向广大农户、学生家庭全面推广农家书屋,让书屋在家家户户办起来。”但村中大部分农户连个书架都没有,更不用说办书屋也需要大量的书。

欧阳恩成14岁就办起扫盲夜校,后来又成立了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如今又全身心投入到建华农家书屋,欧阳恩成深知文化振兴乡村的重要性。

为此事,欧阳恩成整夜睡不着觉,他决定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信件,寄给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阎晓宏深受感动,当即将信件转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建华农家书屋随后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寄来的上万本书籍杂志。北京一位企业老板得知欧阳恩成的故事,从北京各大学搜集了一卡车的杂志书籍,从北京出发,跨越一千多公里送到农家书屋……建华农家书屋就这样办了起来。

耕耘,为阅读之风吹满地

为建设农家书屋,7年间,欧阳恩成走村组、跑乡镇,奔波于大小城市,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800多个单位,发出了1000多封求援信。他说,“我万分感谢党的栽培哺育、各级领导的培养教育和父老乡亲的养育及同事们同志们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但说到他自己,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做的还很不够。”

欧阳恩成从源头进行创新管理,激发农民阅读兴趣,不断完善书屋管理制度,建立借阅、开放等各项规章制度。对书、刊、报、电子音像制品进行登记造册,办理借阅手续,保证室内干净整洁。将获得的奖励、慰问金都用于农家书屋的建设。

为了让村民们多读书,欧阳恩成还结合本地特色,编写了《十里山童谣》《建华少儿成长故事》《十里山家训》等书籍,其中《建华少儿成长故事》一共发行了四万二千册,成为了全省优秀的少儿教材。

退休后,欧阳恩成依然坚持书屋365天天天开放,24小时手机畅通,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借书服务,即使在生日和节假日也不曾休息。有一次,他为了把市关工委所赠的价值5万元的图书运回来,他住院期间偷偷拔掉输液针,把几十大包图书从邵阳市背回村里。

丰收,为乡村振兴齐助力

欧阳恩成播下的阅读种子终有丰收之日。如今,农家书屋由2008年的一个书屋,发展到现在的102个书屋,由过去的一个村,发展到相邻的多个村;十里乡涌现出许多优秀模范:全国敬老爱心模范欧阳秋仁、全国优秀大学生刘卫、清华大学优秀爱国学子欧阳恩林等等。

村民欧阳锡前在书屋影响下远离牌桌,学习了市场营销等知识,开了小商店,赚了钱后,又学会了稻田养鱼。他说,以前没技术找不到工作,整天沉溺于牌桌,现在看书、学做生意,学会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早就不打牌了。

如今,欧阳恩成还带领全村参加“三十里家训楹联文化带”活动,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他倡导每个家庭挂上橡木制作的家训对联,构成一条贯穿整个县区的“三十里家训楹联文化带”,让乡村家风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些事,他说:“党和人民哺育、栽培我,我要感恩,我要报答党和人民。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对我来说,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党和人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