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做好“水文章”让城市更灵动
发布时间:2023-08-16 08:24:15 来源:津滨网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作为国家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全力做好“水文章”,走出了一条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新路,用15年时间演绎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绿色蝶变。


(资料图)

陆海协同治污

打造水清滩净优质生态

夏末秋初,生态城静湖公园湖水清澈、风光秀丽,很多居民在这里观景亲水,体验户外野趣。然而,曾经的静湖却是一座面积达2.56平方公里积存了40多年的污水库,存在外排污染物入海的风险。

静湖原状与现状对比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开发建设之初,生态城就将污水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修复的“一号工程”,采用大量创新技术根治污染底泥,在此基础上又建设了18.24公顷的景观绿化带。重度污染的底泥经无害化处理后烧成陶粒,用于绿化基料;中度污染的底泥净化后被装进巨型口袋,用于人工岛造岛;轻度污染的底泥经过无害化处理,用于路基垫土。历经3年多的生态修复,215万立方米的存量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385万立方米的污染底泥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蹚出了一条国际领先的污染场地治理新路。相关技术及应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生态修复经验先后在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推广运用,静湖获评“天津市最美河湖”。

“我们在重拳治理历史积存污染的同时,还积极落实天津市‘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项举措,对入海河流实施‘一河一策’,强化河长制责任,构建建管结合、水岸同治、陆海协同的长效治污机制,减少污染物入海风险。”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付鹏告诉记者。

据介绍,近年来,生态城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优势,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全域视觉终端协助开展“蓝天碧海”专项执法,利用无人机巡检实现岸滩、近岸海域垃圾管控常态化,合作探索利用AI智能鸟类监测系统助力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以更智慧、更高效、更精细的智慧手段确保水清滩净。“截至2022年底,生态城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3%提升到100%。”付鹏表示。

水系大循环、大连通

绘就贯通全城“水地图”

在解决污水库治理和污染物入海难题的同时,生态城从提升水生态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入手,全面开展水系连通工程,推动“溪、河、湖、堤、湾、海”水系的大连通大循环,绘就贯通全城的“水地图”。

水系联通,规划先行。据了解,结合区域总体规划,生态城编制了水系专项规划,实施蓟运河公园、静湖公园、白鹭洲公园、惠风溪公园、南堤滨海步道公园、印象海堤公园、澜清溪公园、南湾公园、东堤公园等系列工程,通过铺设管涵、疏浚河道、开挖岛间水系、设置换水闸、建设河道护岸等措施,构建起“两湖、三环、五湾”的水系格局。其中,静湖和元宝湖“两湖”水域面积约130公顷;合作区、旅游区北区、旅游区南区水系连通体系“三环”总长度约43公里;包括中心渔港、力高附近海域、航母公园附近海域、海滨大道沿线海域和南湾五片内海的“五湾”,总海域面积约1190公顷。生态城水系正在从“局部循环”到“活水连通”转变,区内水体水质和河床生态得到持续改善,滨水公园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据介绍,未来,生态城将结合城市排水系统优化,逐步完善水系格局。全域43公里长的水系全部连通后,将如同一条蓝色“水项链”,串联起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徐徐展开一幅幅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画卷。

修复湿地和亲水岸线

建设“美丽海湾”示范样板

生态城在升级版指标体系中,将湿地保护率、生态岸线保有率、自然生态协调等继续作为生态城市升级建设的目标要求,努力把生态城湾段打造成“美丽海湾”建设的示范样板。

位于生态城的永定新河口左岸滨海湿地是咸淡水交汇、陆海邻接的交错区,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城启动了138公顷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模拟河口自然形态,将直线及阻水直角岸线削直变弯,有效改善了区域水动力环境,对恢复潮间带生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环境。

通过湿地修复和滩涂治理,生态城海洋渔业资源、沿海湿地鸟类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成为生机盎然的鸟类天堂。区域观测到鸟的种类从之前的106种增加到现在的179种。种群数量达万余只、约占全球总量80%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在此栖息越冬。

生态环境好了,一条条亲海绿色廊道也成了吸引居民和游客的宝藏打卡地。生态城拥有距离北京最近的36公里生活海岸线,先后建设了东堤、南湾、南堤滨海步道等亲海绿色公园,形成了包含12个主题景观、总长度达15公里、总面积约189公顷的亲海公共空间,聚集了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等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特色的热门景区。“蓝绿交织、河海相连、动静结合、全域游乐”的滨海旅游城市风光,让生态城成为游客临海亲海的向往之地。(部分图片由生态城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