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肖蓉
图片由记者/易翔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20日,“株洲@你”幸福加速度,第二届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举行,百位新人在市委书记、市长的见证下喜结连理,引发中央、省、市媒体争相报道,火爆全网。一场爱的相约背后,更是引发了城市与青年的对话。
“着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让株洲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株洲更有为。爱你,更懂你。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制造名城、幸福株洲”,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向往之地”。
株洲@青年说:爱你
从粉红智轨婚车到“欧若拉”飞机迎宾,从量身城市婚服到定制情侣对杯……集体婚礼现场,涵盖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株洲特色产业的硬核浪漫与细腻温情,在青年人看来,这波操作“很株洲”。
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自去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两届,是“株洲@你”城市青年品牌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株洲@你,正是株洲对广大青年的表白。“@你”谐音“爱你”,还是热情地拍拍你的肩,欢迎更多青年走进株洲、融入株洲、爱上株洲、留在株洲。
以爱之名,众多“株洲@你”特色活动撩拨着青年人内心深处的“小欢喜”。“心动株洲”青年人才交友平台,开展“青春恋爱季”人才联谊活动,青年人才集体婚礼已成为株洲靓丽名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营,邀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上千名大学生、研究生来株参加政企实践,为双向选择搭台;返株大学生寒假“四季一年”标杆企业游,走进株洲“先进制造”大厂大所的学子们连呼“震撼”;“盛夏光年”慈善音乐节,本地青年乐队为爱发声,纾困圆梦……
爱青年,更懂青年。
去年以来,向200多名青年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贴,共计400余万元;建成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近8000套,大大降低青年人才生活成本,保障青年人才居有定所;建成4家青年人才驿站,为来株求职青年人才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服务;建成青年之家163家,推出涵盖特殊关爱、学习成长、生活心理等20个志愿服务项目。在株洲,青年人总能找到一处避风港。
建设吸引青年向往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以时尚、消费为潮流的希尔顿JOJO街,以美食、娱乐为中心的钟鼓岭夜市,以艺术、表演为展示的街头艺术站。在株洲,青年人总能寻得一处聚集地。
株洲以她对青年“倾其所有”的偏爱,守护着青年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青年回应株洲说:我在
正是有了这份爱你、懂你,株洲成为青年人纷至沓来的活力之城。
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株洲常住人口394.37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93.61万。连续三年,株洲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我的青春在株洲”成为青年对这座城的真挚回应。
有一种幸福,叫我在株洲。我市新“人才30条”,给予产业人才扶持奖励,完善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优待。“全方位政策保障让我很有归属感,就想在这里安家落户。”河北沧州小伙孙双成是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的参与者,他从哈工大博士毕业后来到株洲,与株洲籍妻子相识相知相爱,坚定了他扎根株洲的决心。
有一种动心,叫我在株洲。职场引航、假期见习、青春送岗,让青年感受到株洲的历史底蕴、产业实力和城市活力。今年3月,株洲企事业单位组团进京揽才,收到简历上万份,两成是硕士、博士学历,11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有一种成就,叫我在株洲。选树青年典型,巧搭青年交流平台,探索青年创新创业新模式,青少年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干有方向。青年工匠欧阳明晴,来自中车株洲电机公司,他参与设计和制造“复兴号”高铁动力装备,以青春之名擦亮制造名城名片。株洲华利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齐怡馨,被家乡创业环境吸引,从美国返乡创业,发展油茶和肉牛种养和深加工,助力家乡振兴发展。
城市若“盛开”,青年自远来。无论是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的浪漫,还是落一城繁华、谋一方发展的务实,株洲与你,圆梦当下,携手同行。
上一篇:钱七虎院士,又捐了100万!
下一篇:最后一页
-
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亚马逊回应“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近日,消费者赵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
-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阳光二手车”工作,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国家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
2022年1~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冠军碧桂园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2月房企拿地(金额)TOP100榜单。令业内惊讶的是,除了品牌房企名次“乾坤大挪移”,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
-
科技助农种好粮(新春走基层)春节期间,苍洱之间暖阳高照。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杨双全发现自己成了“门外汉”。“我现在
X 关闭
X 关闭